电信学院
院系新闻
院系新闻
院系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院系新闻 >> 正文
[芯语心得]信息技术教研室主任李宝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感悟:构建“课堂、校园、网络、社会”四位一体全方位育人体系(一)
发布时间:2024-12-11 发布者: 浏览次数:


信息技术教研室主任 李宝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守教师育人初心,提升教师育人能力素养,引导教师把立德树人与教书育人、学生成长的规律结合起来,顺应规律的发展趋势,是党和国家教师教育改革的落脚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出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推进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因此,新时代高校教师育人能力水平直接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培养学生完整生命的发展与成长、提升师生精神境界以及激活教师育人功能等,是提升教师育人能力的价值旨归。鉴于此,结合本人实际工作,以下主要谈谈高校教师育人的主要路径:

1.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师育人观

从高校层面来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既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实现教师现代化与教师教育现代化,更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作为高校教师,应该强化内涵式发展,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大纲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等措施,将立德树人的育人观落实到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此外,作为电信学院的师生,学生和教师日常接触并使用新兴技术较多,学生可以利用AIGC技术生成代码、完成报告论文等,教师在教学中也会利用AIGC技术辅助教师的教学育人。引入技术提升教学效果与学生体验的过程中,有可能存在技术的过度与泛滥使用,由此会出现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让渡给技术的现象,可能会出现“技术主义”“工具主义”“功利主义”的育人价值观。因此,教研室应该定期开展课程育人研讨会或交流会,使教师之间能够分享育人过程中所收获的经验和遇到的疑惑等,并将教书育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2.营造师生对话的育人共同体

师生交往应该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师生共情理解等,以此搭建师生平等对话的育人共同体。以课程教学为例,师生在建构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相互分享各自的体会与经验,以教师作为引导,在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真实诉求的同时,使之将课程教学尽可能的放在学生的学情背景之中,从而使课堂教学形成互为主体的合作对话关系。改变师生对话策略,即由“垂直式”的对话方式转变为“平行式”的对话方式,这种对话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既消除了教师话语权对学生权力的过度管理,而且也使双方达成了共生互容的平等话语权。但是,教学中教师想成为学生的朋友,但是个别学生不一定愿意和老师成为朋友。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强等。教师教学中可以采用讨论式、探究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多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需求与疑问。教学中更应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和个性化学习需求,尽可能提供满足个体需求的教育服务,通过技术手段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创建师生互动的情境。

3.实现育人评价与育人教学的统一

近年来,学院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建设,很多教师也申请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等,但是都会面临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进行课程育人效果的评价。结合自身教学工作实践来看,课程育人应该深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相互统一。在教学评价过程中,需充分发挥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各自优势,运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教书育人中存在的问题与偏差。反之,运用结果性评价对整个教书育人效果进行整体的把控,以宏观的视野判断整个育人过程中的实施程度,并为育人的下一阶段提供参考依据,落实OBE中持续改进的理念。此外,可以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智能平台与系统,对教师育人过程数据进行可视化,以此重构育人过程的场景与行为,从而扩展教师育人能力评价机制的方式方法。例如学校的智慧课堂,完全可以搭建环境对于课堂实录视频进行分析,通过学生抬头率、专注力、面部表情等分析进一步来优化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关注学生状态等。但是,目前该平台很多功能均未完善。

4.构建“课堂、校园、网络、社会”四位一体全方位育人体系

育人的责任完全交由专任教师承担,可能会导致教育内容和方法上的局限,同时大思政课往往过度依赖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充分考量和多元化教育需求的满足等。如何破除育人单一性困境,则需要构建“课堂、校园、社会、网络”四位一体全方位育人体系。除了课堂育人外,学院应该定期组织社会调研活动和项目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目前学院智慧农业等特色项目,引导学生在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与自己专业或兴趣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组织创新实践项目,如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社会实践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研究和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次,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线上实践或者文化宣传等。同时,在信息泛滥的融媒体时代,引导学生规范、合理的使用网络新媒体,强化学生对于网络媒体信息的分辨力;最后,开展多元化其他实践活动,例如暑期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专题调查、人物采访、专业基地实习实训、兼职劳动等。同时,学院拓展校地合作的思政实践教育基地,主要以各类红色场馆、实践基地和红色基地等,发挥班级党员模范作用,以点带面推动班级文化建设。这些实践活动都是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转变的过程,为学生将来尽早步入社会、适应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

(撰稿/李宝;审核/于咏梅;发布/翟子轩))

学院综合办公室:0915-3358021    学生工作办公室:0915-3358014   

教学科研办公室:0915-3358049    系主任办公室   :0915-3358018

地址:中国 陕西 安康 高新区安康大道安康学院新校区逸夫科技楼

邮编:725000                                 电子邮箱:aku_sie@aku.edu.cn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安康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20 陕ICP备 06001643号 地址:中国 陕西 安康市育才路92号 邮编:7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