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工智能虚拟教研室组织我院《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团队顺利完成课程理论教学部分的录课工作,标志着该课程建设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本次录课工作历时两天,累计完成8课时教学视频录制,系统覆盖了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实践等核心教学内容。课程团队严格把控教学质量,通过集体备课、试讲评课等环节确保授课内容的科学性和前沿性。该工作的完成为后续构建系统化、模块化的课程教学资源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将有效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培养具有人工智能基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在录课工作中,课程团队秉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系统规划了四大教学专题:“初识人工智能”模块着重阐释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与发展脉络;“人工智能如何看懂世界”专题深入讲解计算机视觉与图像识别技术原理;“人工智能如何读懂世界”部分系统剖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文本理解的核心算法;“人工智能如何听懂世界”单元则聚焦语音识别与智能交互的前沿技术。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体系,不仅完整覆盖了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知识,更结合典型应用场景和实际案例,将抽象的技术原理具象化呈现,确保课程内容既保持学科前沿性,又具有实践指导价值。各专题间逻辑递进、内容互补,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知识图谱,为学生构建人工智能领域的认知框架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院院长、人工智能虚拟教研室主任王克刚教授表示:“本次录课工作的顺利完成,凝聚了课程团队全体教师数月来的辛勤付出与智慧结晶。我们通过系统化的线上教学资源建设,旨在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壁垒,让安康学院各专业学子都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下一阶段,我们将建立动态优化机制,基于教学实践反馈持续完善课程内容,并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着力构建‘智能+教育’的创新教学模式,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工智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据悉,该课程的教学视频资源完成后期制作后将于近期上线学校在线学习平台,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放选课。课程团队将以此次线上资源建设为契机,重点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同时,团队还将建立常态化的课程更新机制,紧跟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前沿,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切实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在我校的普及推广与内涵式发展,为培养具有人工智能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撰稿/李 宝;审核/宋权华;发布/刘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