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安康学院第六届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工作要求,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2025年4月23日下午,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在乡村振兴学院实训室成功举办“教学创新大赛与AI赋能教育教学变革”课改沙龙活动。本次活动由学院教学副院长宋权华主持,特邀校级教学督导王庆春老师莅临指导,学院教学办公室主任张超、教学督导组成员、各系(教研室)主任及各专业骨干教师代表参与研讨。

宋权华副院长在专题分享中,以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启动会培训视频《教学创新大赛和AI时代课程教学的主动变革》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当前高校教学改革面临的三大核心挑战:一是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滞后于技术迭代进程,二是传统课堂互动模式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三是规模化教学与个性化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基于对教学创新大赛评审标准的专业解读,宋院长结合其主讲的《现代教育技术》师范公共课教学实践,系统阐述了AI赋能教学创新的实施路径。他特别强调,要通过构建学科知识图谱实现学习诊断的精准化,运用智能助教系统开展分层教学,并借助生成式AI工具创新作业形式,为在座教师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在沙龙研讨环节,与会教师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学术交流,重点围绕两个核心议题:一是往届陕西省课堂教学创新大赛获奖案例的经验借鉴与创新启示;二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的课堂生态重构路径。
电子信息工程系主任丁礼磊提出“智能体+虚拟仿真”的融合创新模式。他建议,可以通过构建数字孪生实验环境,结合自主智能体技术,打造具有高度沉浸感的虚实结合实验教学场景,从而突破传统实验教学在时空和资源上的限制;朱燕副教授结合其主讲的《信号与系统》课程实践经验,分享了AI赋能的个性化教学探索;计算机系主任梁建勇老师分享了人工智能实现AI导师与学生的互动式、共生式学习新模式。
整场研讨既有理论层面的深度思考,又有实践层面的创新探索,充分展现了学院教师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积极探索和创新精神。与会教师纷纷表示,这种跨专业、多维度的交流研讨对推动教学创新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在总结发言环节,校级教学督导王庆春老师强调:“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其根本价值不在于替代教师,而在于助力教育回归育人本质”。他反思当前实践中存在的技术工具化倾向,呼吁教师坚守育人初心,将AI作为深化师生对话、激发创新思维的载体,坚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初心,将人工智能技术转化为促进师生深度对话、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载体,真正实现技术赋能与教育本质的有机统一。
本次沙龙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学院教学改革注入新动能,老师们的深度研讨为“AI+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与行动指南,标志着电信学院在AI赋能教育教学变革中迈出关键一步。
(撰稿/张超;审核/宋权华;发布/刘星亮)